然而,就是这么一番深入解释,便让刘备又被震惊了一波——因为他知道李素根本没打算用这个“虚招”,还想着帮李素完善一下演技呢。
可是,怎么一个虚招都听起来那么太逼真、细节那么丰富?说好的“朕更知兵”呢?
这还有什么好补充的。
他哪里知道,李素就是拿历史上本来就发生过的左右横跳政策来当虚招,自然细节丰富了。
刘备叹道:“伯雅还真是……一丝不苟啊,朕听了,都觉得你这兵制变法是势在必得了,不然怎么会做那么细——那么,商税的改革,你准备如何施行?”
李素:“只需如此如此……”
具体细节太过冗长,到了朝堂之上,自然会另行公布。
强牺 yunxuange.org 读牺。刘备大致听了一下,就觉得没有大问题,可以拿到朝堂上讨论。
另外,为了配合李素这次的计划,刘备还临时进行了一番人事调整:
原本他不是打算让诸葛亮年后正式就任“河南尹”,算是对诸葛亮身上的地方官职的调整,从河东太守移为河南尹。
现在,既然要配合李素的虚实配合变法,刘备觉得倒是可以把诸葛亮这么有代表性的官员,放到“兵部侍郎”的位置上过渡两个月。
考虑到诸葛亮是李素的得意弟子。到时候以诸葛亮的身份提出“府兵制改革”的话,外界肯定会觉得李素是在动真格了,那些利益相关方才会紧张。
从地方太守挪到朝廷中枢九部的副职,并不算降职。而且诸葛亮一直是太尉长史、大将军长史,以知兵著称。让他担任一段时间的兵部副职,也没人会说闲话。
将来如果他不再做河南尹了,要调整回九部官员,那就再做一下兵部的尚书。虽然兵部的尚书比河南尹、京兆尹事实上略低一些,但那也算是对诸葛亮的培养。
他还太年轻,二十出头回到京官身份时,也不适合直接到上卿甚至三公,九部卿是肯定要做的。谁也没规定受到重用的人官位一辈子只能升不能降。让诸葛亮做做九部卿对于完善他的官场履历也有好处。
制大制枭。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