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陵一直牵着曦珠的手,到了厅上,见到舅舅杨闰和舅母,才松开手,向长辈作揖喊人。
曦珠垂眸,微紧了手指,也跟着叫人。
杨闰应声,左右瞧了瞧。
从前玉莲还在杨家时,他在外念书,极少归家,早忘了“妹妹”长什么样子,也不知这个“外甥女”与“妹妹”是否相像。
他应承下这个送嫁的事,不过是因与公府的姻亲,更是因此次卫陵出征,竟如此有能耐,这般的年岁便得这样的官职,等太子登基,卫陵的仕途不可估量。
如今,他不过顺手推舟罢了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路,他得为杨家的子孙着想。
杨闰惯常肃穆的脸,现出笑意来,负手道:“我已让人收拾出你娘曾经的屋子,过去直接住也是行的。”
前世的杨家,在卫家倒台后,也跟着落败。
后来卫虞和洛平的婚宴上,曦珠见到来送礼的杨家后人,但她一个都不认识。
在尚未流放前,她并未与杨家的谁,有所谓的“认亲。”
她的身份,怎么配攀上他们。
这两个月,曦珠在破空苑看到了许多请帖和礼品,都是那些达官显贵送给卫陵的。
卫陵懒于办升迁宴,那些人便将礼直接送了过来。
她心里再清楚不过,面前的“舅舅”,是因卫家,也因卫陵,才愿意认下她这样的亲戚。
她不喜欢杨家,因曾在家乡津州,见过阿娘时常望着京城的方向。偶尔会说起杨家。
曦珠也微笑地福身道:“多谢舅舅。”
杨夫人看着人,笑道:“许久没见你,比上回见到长得更好了。”
除了孝期,不再着素白裙衫,改穿桃粉绫缎对襟袄,下着荔色柳叶纹澜裙。
一张明媚秾丽的脸,上了淡红脂粉,更是耀如春华。
上回见,是镇国公回京后办的宴,当时后宅妇人们闲聊叫人来见,谁想这个孩子后头竟要嫁给卫陵,进镇国公府的门了。
这样的好相貌,难怪会在去岁,被卫陵闹地满城风雨。
卫陵握住曦珠的手,朝舅母笑道:“我也许久不见您,您还和之前一样年轻。”
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,一只脚踩入黄土,哪里年轻?
杨夫人却被说地弯眉笑,道:“你小子如今有了出息,也学会打这些腔话了?”
卫陵道:“舅母哪里的话,我是实话实说。”
打趣几句,丫鬟奉上茶水糕点。
一众人落座,卫陵与曦珠坐在一处。
卫远和董纯礼陪同。
卫旷杨毓夫妻两个,则跟哥哥嫂子谈过两日后,送聘过来的细节,以及大婚的安排。
等到论地差不离,将近晌午,召人传膳。